中国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剖析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66.jpg

产业园区能够有效集聚产业,通过资源共享,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园区具有以下几个属性特征: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

各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产业园区的初衷都是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尽管大部分园区对园区内的企业实施土地优惠、税费减免等政策,但是从全局来看,收益远远大于支出。

特定的地域范围实施大量的优惠条件

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群大量企业、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而产生的经济体系,是一种地域空间的实体经济,有一定的边界范围,其特殊的优惠政策、产业布局、管理制度等都只适用于这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即产业园区内。

为了鼓励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园区的建设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园区制定大量的优惠政策,因此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价格相对低廉的基础设施和政府转移支出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如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使用标准化厂房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获取一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集群效应和生态效益明显

产业园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关联的大量企业入驻园区,使得企业集聚,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合作,进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园区把分散的企业集中到园区,让企业摆脱狭窄产业化空间束缚的同时提高了区域的产业联系度,下游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有效利用上游企业的生产残余物,有效利用资源、降低企业部分成本,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区域产业机构的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园遍地开花,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共计626家,省级产业园区1166家,而市级产业园区数量更是不胜枚举。据同济大学发布的《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2016年,全国共计365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两类国家级园区的合计GDP超出全国GDP的1/5,合计出口创汇约占全国出口创汇的2/5。

产业园区显然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力引擎。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以上四类园区既是我国产业园在不同时期的迭代成果,也是当前国内共存的四种园区形态,且以第二代、第三代产业园区模式居多。第一代、第二代产业园区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的现象越发明显,很多产业园区都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产业点高面低”的产业困境,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显着。第三代、第四代产业园区也存在主业不够突出、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功能发展滞后、关键资源不足、缺乏人本思维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产业园区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优做强的严重掣肘

此外,“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前期刺激政策消化节点。在这样的形势下,产业发展呈现政策趋紧、新旧产业断档式交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招商困难加剧的局面。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面对“新常态”和内部掣肘,成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现有园区

现有园区因其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产业园区需结合自身条件对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找到转型升级的路径。以产业定位精准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招商体系专业化、园区政策个性化、基础配套社区化、园区竞争平台化等策略整合园区资源、提升园区竞争力、引导园区转型升级。

新建园区

新建园区应顺应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变迁,总结产业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以“规划先行”为指导原则,制定科学、可操作强、具有前瞻性的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对园区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升级、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制定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思路具体如图下图所示:

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的发展高度、方向和品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OFweek产业研究院是一家提供专业产业园区规划的咨询机构,拥有“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落地”一体化服务能力!致力于为高科技企业、政府、产业地产商、科研院所提供产业分析、产业申报、产业规划、落地招商等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园区、区域、招商咨询及规划;特色小镇材料申报及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研及定制报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