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园区的发展



产业园建设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多数园区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强,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产业的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有待加强;粤东西北地区营商环境亟需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偏高,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短缺,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等。

从增长方式来说,原来基本上全国的产业园区都是重规模,现在要重质量。资源配置转变,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产业结构转变,由制造业为主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也相结合转变。环境建设转变,由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招商方式由成本领先土地招商向服务领先的产业集群转变;运营方式转变,由载体出售向载体自持运营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于落后地区产业的大力发展。只有继续大力发展园区、培育产业,才能形成粤东西北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产业发展来说,园区应该在以下方面着力:


提升产业品质

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这是产业园一个现实情况。不突破这一局面,就和“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下对园区的要求不能符合,园区就无法顺利转型为我省现代产业支撑平台。园区在提质增效方面可以形象地称为“瘦身”和“增高”,主要体现在园区进行整理、优化、升级,在体量和质量上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比重、功能的更加趋于优化。在过去这十多年的发展里,园区产业是以制造业为主,而不是进行专业划分。但到了现在,以创新、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园区就需要高精尖产业,所以需要对原来的产业进行更换,产业就要瘦身。

园区要从追求项目数量向注重项目质量转变,加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批集约水平高、关联度大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引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支持产业园区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没有优势产业的园区是没有竞争力的。

引入更加多元

园区要由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向多点发力转变。在产业园成立之初,一方面由于当时珠三角确实有大量产业需要转出;另一方面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足,只能就近承接珠三角转出的低端产业;再一方面园区的产业容量亟需补充,所以这些情况构成了产业园区早期以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为主的现实背景。

随着园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根据“一核一带一区”各地走出本土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园区不但要通过产业共建实现与珠三角同等水平发展,也可以通过广泛招商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到广东布局,更需着力的是促进本土企业的崛起和壮大,在相关扶持引导政策将在这方面有所助力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打造当地的产业特色。

打造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集群化

要懂得产业园区生长和培育的规律,把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和氛围构建起来,共同致力于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孵化、进行投资,让它们在本地成长。各地政府都喜欢招大商,事实上可以把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招到园区来,然后实现有效扶持,形成本地的科技创新的力量。园区企业不仅仅要有龙头,也要有龙身、有龙尾、有龙爪,这样大中小创新企业就形成了业务、信息、贸易、交易的互补,形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圈。

所以通过构建产业聚焦、企业聚集、金融支持、人才保障、创业驱动、创新策源、市场扶持、技术平台等方面,园区上成了多方共生共享共融的产业生态圈,彼此利益都相关,是利益相关方、生命共同体。

推进融合发展

光有产业是不行的,随着园区产业的不断成熟,高层次人才和稳定的技能工人供给已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良好的城镇化配套环境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应加快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与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衔接,不要再做简单的、单一的园区,需要在城市的战略之下和新城新区的规划之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品质的绿色住宅和城市的配套功能,在策划规划上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和功能的综合化,统筹优化产业区、居住区、商贸区等功能区布局,支持推进园城一体化,实现园区与城镇的交通衔接、功能契合、空间融合,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消费多点支撑的综合性城区转型,以园区为依托打造宜工、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