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重构未来10年产业园区发展的逻辑



产业园区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演变速度的加快,我国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们不妨以前几年《一个比房地产更可怕的泡沫将席卷中国》谈起,这篇文章深刻的分析了我国园区发展的一些现象,用“惊、荒、耗、因、苦”等六个关键词,描述了我国惊人的几万个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大多空置、生意远远不是开初预期的那样理想,要不一直闲着,要不就干脆空置着连围墙都懒得建,进驻企业苦不堪言等尴尬的画面。


尽管《泡沫》一文基本上都是观点性的描述,并没有太确切的数据支撑这些论点。但是其一些观点也值得我们的反思。


实际上我们应该分析所谓的“泡沫”的结构:无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是一些地方盲目的建设园区;也有一部分是产业迭代速度过快导致园区的“产业塌陷”,使得园区成为僵尸企业集聚区;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园区产业发展和管理模式落后,导致的园区发展落后,陷入和其它园区同质化竞争的境地,导致园区失去活力,产业外流的空心化。


所以我们对园区的本质、规律的理解需要长镜头和CT机,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同时也需要结构化分析,分类对待,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


下面我们从园区动态演变的角度,分析园区发展规律及数字科技对园区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把握当下,找到园区转型的科学路径。


一、分析园区演变与趋势


我国产业园区经历过40多年的发展,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同时将跨进数字经济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逻辑和运营形态存在着很大差异。


1、园区1.0:纯工业园区


主要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促进对外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通过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与廉价的劳动力等成本因素驱动,使得园区成为中国对外开发的窗口,例如著名的蛇口工业园。


发展到后期,各省市更是为了当地经济未来发展,建设的各种经开区和不同大小的工业园区。不过,这些园区大都位于城市边缘或与小城市相邻,只有单一生产功能、缺乏各种生活设施,同质化的政策、手段与客户占地面积较大,早期以要素投入为主。


2、园区2.0:服务配套完善的园区


随着园区的发展,大家逐渐认识到,在园区内通过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如人才、研发、咨询、培训、技术、金融等,以服务型因素驱动,可以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凸显。


通过在园区内或园区周边布局核心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驱动核心企业发展,实现园区经济的整体提升,产业也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同时也有部分的科技园区。


3、园区3.0:产城融合的园区


不得不承认,以上两个版本的园区,与城市的关系是割裂的,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职住平衡的需要,产城融合式的生态链综合体形式出现了,它脱离盖厂房、修马路、种绿树的最基础园区建设,也跨越了为园区引进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的阶段,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园区由生产制造为主逐步转向研发、创新、孵化和高端服务为主,园区内需要独立、优美的环境,需要城市级的服务设施。


4、园区4.0:新一代数字园区


除了园区物理空间配套完善外,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升园区虚拟空间配套,即线上连接、线下经营的企业社群;营造全球链接的社交空间,形成内外开放、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数字园区平台建设,可以将分散的各种园区资源和功能平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并放大各种资源和平台的价值,打造有生命力的产业园区。


4.0阶段的产业园区更加注重园区的硬件软件智慧化。它提供弹性云服务、云办公、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推广等增值服务,全方位高智能地协助企业成长,甚至帮助创业型企业从“孵化”到融资上市的全过程。


当然这还是4.0的低级形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一形态还在进一步发展,如线下实体园区+线上数字园区深度融合、基于CIM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下的管理和服务的全景化呈现、全业务体系化的四云一平台:招商与营销云、产业服务云、公众服务云、园区FM运维管理云。


二、重构与变革新一代数字园区


新一代数字园区不仅是“传统物理园区+数字化”,而是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BIM/CIM、工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基建”,催生的园区产业集聚形态、开发运营模式、园区发展形态、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及基础设施的多层次变革。


1、第一种变革:园区空间形态


伴随BIM对建筑完整信息数字化建模,用于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思想,已经扩展到了城市和园区领域。未来我们的园区也可以采用更大级别的空间信息模型城市和园区CIM,“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的有机结合。


已有的BIM技术对城市中各个建筑可以做到构件尺度的数字孪生,从而将建筑物的信息数字化;GIS技术则能够对城市尺度上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宏观空间环境特征和人群特征、信息资金流动等城市中无形的社会经济活动信息进行结构化、历时性的储存。